
近期,天津多地隐翅虫活跃度显著上升,第983医院烧伤整形科已陆续接诊多例隐翅虫皮炎患者。不少市民因误拍、误捏隐翅虫,被其体内强酸性毒液损伤皮肤,出现红肿、水疱脓疱、灼痛等症状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科普隐翅虫的“真面目”,教你科学应对,远离皮肤伤害。
什么是隐翅虫
隐翅虫(Paederus),俗称“影子虫”、“飞蚂蚁”,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潮湿环境的昆虫,每年5-9月为活动高峰,常见于农田、水边、公园、绿化带等区域。
展开剩余79%成虫昼伏夜出,具有强趋光性和向高性,夜间易通过未关闭的门窗飞入室内,停留在天花板、墙壁或人体皮肤表面;其核心危害在于虫体体液含强酸性毒液,主要成分为斑蝥素类化合物,pH值1-2,腐蚀性堪比稀释硫酸,接触皮肤后可直接破坏表皮细胞,引发化学性炎症反应。
隐翅虫不叮咬人,皮炎的发生均源于人为接触毒液:当隐翅虫停留在皮肤表面时,若被拍打、捏碎或碾压,虫体破裂,毒液直接沾染皮肤,就会导致皮肤伤害。
隐翅虫皮炎的临床表现
皮肤接触毒液后常出现以下症状:
初期为条索状、片状或点状淡红色斑疹,伴灼热感、瘙痒;
数小时后斑疹上出现密集针尖大小丘疹、水疱,水疱可融合成大疱,疱液清亮,破裂后形成糜烂面,表面覆淡黄色渗出物;
严重者可伴发淋巴结肿大、发热等全身症状;
愈后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。
早期
中期
后期
医学处理建议
治疗核心为中和毒液、控制炎症、预防感染。
第983医院烧伤整形科在此提醒您:
如遇虫体爬行,切勿拍打,应轻轻吹落或使用纸张、棉签将其拨落到地上后处理,避免直接接触虫体。
一旦接触毒液,立即用清水冲洗后再用碱性液体(如肥皂水、4%碳酸氢钠溶液)反复冲洗以中和毒液,为减少损伤,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,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和炎症,口服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,若出现大面积皮损、脓疱伴发热和淋巴结肿大,请务必及时就医。
切忌自行挑破水疱或使用偏方,防止继发感染。
预防措施
定期清理居家及周边杂草、积水,保持环境干燥,减少隐翅虫滋生。
夜间关闭非必要灯光,尤其避免在卧室开荧光灯,若需开灯,可拉上窗帘或安装防蚊纱窗、纱门;
夏秋季夜间户外活动时,穿长袖衣裤,裤脚扎紧,戴帽子,避免在草丛、树荫旁久坐;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,检查衣物、头发是否附着隐翅虫;
隐翅虫皮炎是夏季常见皮肤病之一,正确处理可显著减轻损害、缩短病程。如出现疑似症状,应尽早就医,接受专业诊疗。
主编:程磊
责编:李畅
编辑:郭静
来源:烧伤整形科
作者:薛云利
校对:李颖、王宏宇
医院地址:天津市河北区黄纬路60号
发布于:北京市